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书笔记了。那要怎么写好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看见》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分享。
《看见》读书笔记1拿到这本书的第一感觉:厚实。
封面上的柴静,穿着简约,微笑恬然。背后是一群戴着袖套的农民,还有一堆干柴。
序言里有一句话打动了我:“就像叶子从痛苦的蜷缩中要用力舒展一样,人也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挣脱,这才是活着。”
前不久上信息课,搜索有关“抵御网络暴力“的内容,一个窗口立即跳了出来——”高跟鞋虐猫事件“。二零零六年的事儿,居然还会跳到显示屏最显眼的位置。“黑龙江省鹤岗市萝北县名山镇的名山岛公园拍摄的女子以高跟鞋虐杀小猫……立即停止王珏药剂高工的工作,停发工资……对李跃军立即停止其工作,等待事情的调查和处理……”贴吧上谩骂一片,有些言辞甚至比事件本身更不堪入目。而我看见的,就是一个彻彻底底失去人性、失去道德底线的疯狂女人以这种极端的方式报仇泄恨。
《看见》里面有个章节“只求了解与认识而已”,讲到虐猫事件。文中的王女士和我片面印象中的那个残暴的女人相距甚远。她无助,抑郁,孤独,凄惨;她婚姻有多年的问题却从不向人说起;她两眼空洞,哀求似的对记者说:“其实我也很善良很有爱心,这件事只是欠考虑。”
这些,是一个简短的虐猫视频里看不见的。就像这本书里写道的:“每一条细微的新闻背后,都隐藏一条冗长的逻辑链。”
采访后,柴静发给王女士一条短信:承受痛苦对我们都是一种清洗。她没有回。
这个饱经风霜的女人还蜷缩在墙角嘤嘤地哭泣。她此时的弱小,与那只高跟鞋下的小猫无异。
原本只是愤怒的我竟开始悲哀:“既然王珏虐猫引起了公愤,为什么没有人大胆地站出来,指责那些人肉搜索通缉虐猫者的人?王珏攻击动物,人们攻击她,又有什么本质性的区别呢。”
忽然明白了书中的一句话:“知道和感觉,是两件事。“
感觉,需要我们先去看见。
《看见》最后一个篇章关于是陈虻的逝世的。“以为他会带着个难看的光头出院上班,絮絮叨叨讲生病的经验:‘哎,我最近想到了十个人生道理……你怎么不拿笔记一下?……每句都记说明你根本抓不住重点……”
忽然想起了我的小学恩师。经常罚我站着听完整节课。好几次,辛辛苦苦写的作文得到他“八股文,重写”的评语。准备在山区小学的赠书仪式上发言,他说“不能读稿。背?当然更不行。”后来我上去讲了两个小故事,意外获得掌声一片。
曾经对这些恨得牙痒痒,有时候甚至委屈地掉眼泪,现在却似乎有些留恋了。这或许是我一种稚嫩的“看见”吧。
不久前的一个清晨,我们迎来一如既往漫长的晨跑,跑到第二圈,一群小初一疯了似的从后面奔来,冲出终点线。朋友感慨:“这帮人挺厉害的啊,我们当初哪有这么多人冲在最前面。”
我盯着她的脸说:“我们晨跑的时候,跑得快的人都在队伍最后给拖后腿的人加油鼓劲。这一届初一那么多人落在后面,为什么前面的同学不带一带、拉一拉?他们只知道冲刺,而我们懂得责任。”
朋友看我的眼神带着些许惊讶。这个傻乎乎的小妞什么时候这么有思想了?
我朝她努努嘴:“看见了,就忍不住说出来了呗。”
原来看见不一定要用眼睛。
书的背后有这么一段话:“一个国家由人构成,一个人也由无数他人构成,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已。”
我经常气愤我们的新闻报导永远都绕不开有毒食品、明星吸毒、交通事故、偷抢嫖赌几个腐朽得散发恶臭的话题。或许这个社会的黑暗的确深不可测,但还是有那么多温暖的故事,那么多引人深思的点点滴滴。
它们就在身边。
《看见》读书笔记2人常常是被有意无意忽略,被概念化的。被无知和偏见遮蔽,被模式化。这些思维,就埋在无意识之下以致常常看不见他人对自己也视若无睹。
从小我们都会问父母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其实这个世上哪有什么好坏之分完全都是在于你的立场。
长大了我们听信他人对自己对别人的评价,每个人在具体的事件上都会表现不同的品性。
哥白尼曾经将我们赶出宇宙中心,达尔文将我们和猴子归为一类,高级智能也将会被替代,属于人类的骄傲与荣光早已经消失殆尽。
人都是一样的,对幸福的愿望是一样的,对自身完整的需要,只要是他生在这儿,这么活着,我来到那,那么活着,都是偶然。
每个人都想拥有驱使万物的力量,却没人愿意掌控自己。
一个世界如果只按强弱黑白两分,它很可能是个立方体,把推倒,另外一面朝上,一切又只是原状存在,从来就没改变什么。
法律不是一个道德或者是伦理问题。它是作用是制定规则,规则不在于告诉我们如何生活,而是告诉我们,在规则早到破坏时,我们可以预期到会有得到什么。
宽容不是道德而是认知。唯有深刻认识到事情,才能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有了解和体谅,才有不轻易责难和崇拜的习惯思维。宽厚不是容忍。宽厚是把你放在心里放在心里,放在这。我也像你一样的活一遍我就知道了什么的因果。将自己身上的成见和概念一点点拨开去接纳更多的东西。这个世界原本就是这样,从来没有应该怎么样。
每一件事都有自己的逻辑,只是从外部来看只能看到时间上的先后而看不到因果。
如果不试图去抵达这两个字的内涵,你就不足以匹配在你身上流逝的时光和在你身上发生过的事。
破坏和脱离精神依赖并得到独立意识的手段就是相信自然科学。人们只有相信科学,才能在精神上获得自由。
想要“看见”就是要从蒙昧中睁开眼。
《看见》读书笔记3其间,老妈插话“我挺喜欢柴静的,她做的东西别具一格,属于新闻界的一股清流……”
慢慢地开始对《看见》所记录的前面几个事件印象深刻起来,读着读着我跟着每个事件的人与事,难受、感动、沉重……每个大事件都让我心里久久难以平静,我被震撼了。佩服柴静,能用这样强大的内心进行记录,以此自传性的叙述,对细节的描写和人物的心理刻画,生动地还原了这十年间的亲身经历、从初出茅庐、无工作经验到明白作为记者的意义,从看见到用心感受讲出所见所想的成长道路上的酸甜苦辣。突然很想跟着她的心路历程而成长,虽然和她的距离很大很大,但还是很希望。
柴静说:“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于是她试着尽可能诚实的写下这不断犯,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复的事实和因果——她只选择了留给她强烈生命影响的人。就因为她的积极寻找,尽力发掘,才让许多事情的真相以及那些默默奉献的人,一次次地真实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刚进台里,她按原来的花里胡哨的文艺路子走不来,便褪去了那一身洋洋洒洒,重新包装。起初,还令人为她着急,就像一位握着不稳方向盘的司机,回不到正轨上,陈虻的话“别当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让她明了做新闻也必须有常人之心,解常人之情,做出来的 ……此处隐藏10437个字……是什么?我渴望和我所追求的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生活?他跟现在生活的差距在哪里?需要怎么做才能达到这个目标?得到的结果往往是无解。生活是个魔术师,他在这里的某个时刻我的意识形态是这样,但是下一刻,他会为你打开一个窗或者在路口转一个弯,让你欣喜或者沮丧。而我所能做的,就是尽自己所能的去做自己可以做的事,做完之后不要去想结果,就让他过去,是成功最好,不成功我也能淡然处之。这也是所谓的成熟吧。
书中内容除了给人以人生得思考外,作者更多记录得是自己的成长。
鲁迅先生曾经说:“我们从古至今,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看见》让我对CCTV改变了很多固有的成见,做新闻的人骨子里都有那么些执拗,作为观众我们看不到他们幕后的挣扎和探索。
什么是真实?最真实的文字莫过于作者对自己真切的成长记录,而让那些处在人生懵懂的人们从这成长的文字中体会和感受到真实的爱与痛,只有在这种爱与痛中激发出来的能量,才叫人生的“正能量”。()关注无数人真实的生活,用我们富有感情和敏锐的眼睛去捕捉、发现,将完整事件铺陈在大众面前,让他们自己做出判断。
也许,这就是媒体最大程度上,能够做到的最好的。
之前的自己看待问题,只想找到真正的桎梏的答案,对与不对,看完此书,我开始更加清楚的认识自己,认识这个社会,不会一板一眼的探求所谓的答案,人心尤为复杂又极其简单,他们都渴望幸福,但是往往被悲伤所扰,做出了前后矛盾的事情,纠结于心,最终伤害的人是自己也是旁人。客观和理性才能理顺事情找到问题的源头……
看了《双城的创伤》后,我的心情很抑郁,这种感情不浓却化不开;在《山西,山西》一章里,书记跟老头儿的那一番“国家是先发展再治理”、“有钱就能治理”的话,回荡在心头凝成郁结;在《真实自有万钧之力》一章中,看到那个没能求出小女孩,最终只能够给她两个糖的记者在嚎啕大哭时,我虽没有泪眼婆娑,但心里犹如被蚁啃噬一样。柴静带给人的力量,不是来自这些故事本身,而是来自于柴静认识人,了解人,感受人,理解人,她在认识人的过程中认识自己,也让我们跟随着她去认识我们自己。
在《看见》的宣传片里,柴静说以前别人认为她是一个如林妹妹般的人物,但我现在看到的是一个挥洒自如的女强人;书中以前的柴静是一个被批评后会“眼泪打转”的女孩,但现在的柴静无论面对什么都能够镇定自若;曾经的柴静一个心气高傲的文艺女青年,现今的柴静已经化茧成蝶。《看见》是这十年来柴静看见的别人的故事,也是这十年来柴静看见的自己的故事
看到了柴进辛苦事业的进程,再反观自己,虽然本身职业不是记者,但是知道记者的责任感是很巨大的,他们的言论导向决定了群体的思维导向,这也就是政府为何多多干预媒体的言辞,南方周末事件才能得以发生。柴静她的出名是中国当代迫切渴望真实报道的必然发生的结果,她给人真实、追根究底,解决问题的真实感觉,所以很多柴迷信赖她,我虽然不是她的柴迷,但是内心是尊重她,敬重她这种女子,也渴望自己能像她一样,有自己的原则,又在不断经历中完善自己的原则,独立而自主。
《看见》读书笔记14此书是易宝支付创始人余晨2015年所写,缘于他在担当央视大型纪录片–《互联网时代》的顾问时,曾面对面采访了很多互联网的缔造者。
通过本书,我知道了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蒂姆?伯纳斯?李敲出的“这是给所有人的”的含义,原来作为万维网的发明者他无偿放弃了专利权;知道了温顿?瑟夫发明的TCP/IP协议沿用至今,由此产生的“深空网”协议让科学家联系上了通往火星的“凤凰号”和“勇气号”;知道了互联网三大定律(摩尔定律、里德定律和梅特卡夫定律)及其衍生发展的趋势。
最喜欢这句话:“互联网让未来呈现出诸多的可能性,如此一来,我们的明天才不是对自己祖辈生活的重复”。本书中描绘的神经技术革命则让我想到了科幻电影《超体》和《盗梦空间》。
最洒脱的YouTu be创始人,陈世骏。他曾因脑瘤触发癫痫,开颅手术后重新思考生活的状态,而后脱离谷歌再创Avos,他对余晨打趣讲:人生总要“发癫”一回。有一天,他站在火车铁轨中间,跟助手开玩笑说:“如果这时火车开过来,结果会怎样?”助手吓坏了,叫他赶紧离开铁轨。陈世骏说:“如果你拥有的一切,在一瞬间会全部消失掉,你就会明白不该浪费时间、不该过得无聊、不该消耗生命”。
最敬佩的两位大师,乔布斯和马斯克。乔布斯不是智能手机的发明者,但是他能够把极简的硬件设计、完美的软件体验,还有应用商店等网络服务整合在一起,构建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马斯克也不是第一个尝试制造电动汽车的人,但是他把电池组管理技术、车载联网技术、直销渠道和充电站网络整合成一个生态系统,不愧被称作“来自未来的人”。
最让我感到游戏没有白玩的人,迈克?莫汉。他的暴雪娱乐公司打造了《魔兽世界》等经典游戏,他认为游戏并不简单是娱乐,游戏可以让玩家学电脑技术,学会沟通世界;可以培养一种以目标为导向的心态;可以锻炼团队合作和领导力。
最欣赏的是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他是一个如同马可?奥勒留般(沉思录、对个人德行极致的追求)的斯多葛主义信仰者。他注重自我的独立、注重自我的自由和自律;他懂得宽容和谦让,他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纯粹;他也是第三个参加“捐赠誓言”的人,同时他依靠强大执行力完成的年度挑战更使他闻名全球。
这个时代强调要用强大的创新能力去发现需求。诸如某平台游戏主播年入千万,快手卖货节散打哥带货1.6亿等等都是借助了互联网这个时代的热潮,发现了人们的某种需求。
我要努力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形成自己的“本质方法论”,以期通过学习、实践去理解更多不理解的存在,去丰富自己的人生智慧。
《看见》读书笔记15高三的时候因为穹顶之下,才知道柴静,当时觉得这个人很大胆,估计是个刺头,就像小崔那样,当时不太理解她为什么敢挑战这么敏感的话题,看完这本书后,才有那么一点理解,就一点…
对于她的评价,褒贬不一,对于现在的我还不够资历去评价…吴经熊曾是上海特区法院的院长,签署过不少死刑判决。他在自传中写道:“我当法官时,常认真地履行我的职责,实际上我也是如此做的。但在我内心深处,潜伏着这么一种意识:我只是在人生的舞台上扮演着一个法官的角色。每当我判一个人死刑,都秘密地向他的灵魂祈求,要他原谅我这么做,我判他的刑只因为这是我的角色,而非因为这是我的意愿。我觉得像彼拉多一样,并且希望洗干净我的手,免得沾上人的血,尽管他也许有罪。唯有完人才够资格向罪人扔石头,但是,完人是没有的。”
书中最触动我的是她采访卢安克那一章…可能是因为我正值青春,在人生的道路上在追寻着,急着想要找到成果去证明自己…
卢安克评价柴静的采访时说
“目的是好的,但是是空的。”
“空的?”
“空的,做不了的。如果是有了目的,故意去做什么了,没有用的,没有效果,那是假的。”
在前进中,在没有足够的沉淀的时候,想要的目的太多,只会什么都得不到…只有积极的沉淀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