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们仨》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我们仨》读后感1《我们仨》是我在逛街的时候,在一家书店偶遇的,黄绿色的封面,简单地以 一幅家庭合影开封面,下书“我们仨”。是杨绛先生的笔迹,很少从现象书中感觉“墨香”的存在,这本书便有,很多的亲笔信,字迹并不是可以上书简的那种,然而,寻常的家信却洋溢着浓郁的亲情与爱,将我们熏醉。一开始就知道这本书是令人心伤的,杨先生将太多的情感注入其中,教我们这些外人也不得不将自己的感情投放。
20xx年出版的《我们仨》,也许并不能说是杨绛最好的作品,但绝对是最感人并发人深省的一本书。《我们仨》带给我的感受的`复杂的,读到伤心处,我会落泪;读到开心处,我会欢笑;读到离别时,我会心酸;读到家常处,我则会认同。让我感受到了亲情的伟大和震撼,也让我体会到了一本好书的魅力。我想,也许正是因为它的朴实无华,方才显出情感的真挚动人;也正是因为它的真挚动人,才吸引了包括我在内的这么多人的争相传阅吧!亲情,似乎永远都能勾起人的心弦。它不需要过多的渲染,普通的平常言语便能表达出亲情的温馨和持久。一位90多岁的老人对家人的追忆,更能让人为之动容。钱钟书先生一家三口日常时的相扶相帮和患难时的不离不弃,在杨绛老人的笔下一一展现开来。我随她喜,随她悲,随她一路陷入对亲人的思念。我敬佩他们三人的治学严谨;悲伤他们的坎坷人生;欣慰他们的患难于共;羡慕他们的融融亲情;也心痛他们的相继逝世。一个国学大师,一个翻译名家,一个著名学者,耀眼的头衔并没有让他们失去常人的亲情。几十年来,他们相濡以沫,读书为乐,不去理世俗的嘈杂,不去计较个人的得失,生活在他们自我设定的祥和的世界里,不幸乎,大幸也!我们仨读后感500字9《我们仨》是杨绛先生的一本回忆录,讲述了杨绛、钱锺书和钱瑗一家三口平淡的生活。
文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以一个梦开头,第二部分是一个亦真亦假的梦,钱先生生病,圆圆生病,杨绛奔波在老伴和爱女之间,最后圆圆先走了,钱先生也走了,“我们仨”走散了,第三部分是完全真实的故事,讲述了钱钟书和杨绛婚后工作,爱女出生直至钱钟书和钱瑗相继离世的人生历程。
钱钟书和杨绛婚后到英国留学,后又回国,他们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他们把平淡的生活当作是“探险“,在”探险“中,交流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没有主题,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交流什么,这是多么让人羡慕的夫妻。
爱女圆圆的出生,给家里带来了许多的快乐,圆圆虽然从小体弱多病,但是生活很乐观,喜欢“格物致知“的观察事物,是父母的小棉袄,重病期间,都不忘叮嘱妈妈注意身体和饮食,也不忘给爸爸寄卡片。我仿佛看到了这个其乐融融的家里,处处有欢声笑语,有趣味。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一句平实的话语,却真真的感受到了那份沉重的爱和刻骨铭心的思念。现在的人们都太忙碌了,不断的追求想要的,却忽视了平淡的美丽。我们有理想,有追求,不停的奔波忙碌,抱怨生活中工作中的不满意,却没有认认真真的体会身边人带来的快乐和乐趣。
《我们仨》读后感2很早就买了这本书,搁置了很久。最近分两个晚上读完了它。深深缠绕在脑海里的,是杨绛先生在钱钟书与女儿钱媛都病重的那段,是在梦中,却能在现实里遇见;不是在梦中,却又如此真切。
对于牵挂的人,无论在梦中还是在现实中,都能相见。
杨先生说虽然不在女儿身边,却能在梦中见到女儿日日的病况及生活情景,这种有些奇妙灵异的遇见,我是相信且亲身经历过的。很小的时候,爷爷就离开了我。爷爷出殡的那天深夜,我起床上厕所,刚一下床,就听到了爷爷在叫我,我迟迟不敢去,就喊姥姥告诉姥姥我听到了爷爷在喊我。记忆里姥姥只是说了句:“要是真疼孩子,就别这样吓孩子。”爷爷的声音就消失了。
爷爷是瘫痪,却很疼我,小时候的我很活泼,每当在幼儿园学了新的舞蹈或歌曲,回到家就会站在爷爷面前表演一番,记忆中的爷爷总是笑眯眯的。等我表演完,爷爷就从他座椅背后拿出一些美味的零食给我(其实那是姑姑伯伯们拿给爷爷吃的,爷爷总舍不得,都留给了我)。爷爷去世的那天晚上,收拾爷爷的床铺,把被褥掀开,床板上还有爷爷为我藏着的几本作业本、些许铅笔和一把多的三个或四个长在一起的花生(正常的花生都是两个连在一起的',小时候特别喜欢那种三个或四个长的奇形怪状的,我老家叫这种花生“老等”),奶奶告诉我这些的时候,我的眼眶里充盈着晶莹的泪珠,不敢掉下来,那时候的自己,总是害怕哭泣,害怕煽情,却总是忍不住。长大后,感动和煽情的时候很少了,有时候却还要硬生生的逼出些眼泪来。
所以,我自从小就特别相信灵魂的存在。对于深深挂念放不下的爱人,灵魂是永生的。
杨先生用含蓄的表达,写出了杨先生、钱钟书先生与女儿钱媛的浓厚亲情。杨先生写因为当时革命形势动荡不安,他们几番搬家,生活简陋,却总是其乐融融,相亲相爱。家存在的形式,不在于陈设位置,不在于房屋大小,真正联系一个家的,是心系彼此,用爱串联,组成一个家的心脏。现在漂泊在外的自己,对租住的房屋总是很难说出“这是我的家”这几个字,下班回去的时候,总是冷冰冰,有时早上上班忘记关掉的饮水机,下班回去依旧在不辞辛劳的加热,保温,加热,保温,生生不息。当看到杨先生的这本书,我只想到了一个字:家。我也终于懂得为什么我始终难以说出“这是我的家”的缘由。杨先生,钱钟书先生和他们的女儿钱媛叫做我们仨,杨先生书中第一部分是我们俩老了,从书的结构来说,杨先生和钱钟书先生并不能构成一个家,只是携手一生,相濡以沫的爱人。第二部分才叫做我们仨失散了,有了女儿钱媛后才是我们仨,才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才能称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家。而无论他们如何奔波折腾,只要他们仨在,他们的家,就一直在。
文的最后,杨先生的点睛之笔又让我眼前一亮。杨先生说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人的一生,总有结束的时候。再热烈跳动的心脏,也总会有停止的那一刻。生活本就不易,真爱的人和事物不会随时间随波逐流,他们仨失散了,彼此离开了,也只不过是去向了另一个世界,心的连接却无法中断。如文的末尾杨先生所说,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我们仨》读后感3从20xx年7月17日到20xx年7月26日,用了9天的时间,陆陆续续的完成了这本书的阅读。
首先说一下我读完这本书之后的几个关键词吧,亲情、温暖、知识阶层、时代变化、文人气息。
亲情
或许所有的爱情到最后都会转化为亲情吧,由原来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有情人,到后来生活中的伴侣。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终将会离开这人世间,甚至和我们一块生活时间最长的那个贴心人,也会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之内,留下的只是他曾经我和我们共同生活 ……此处隐藏13292个字……很弱小。
聪敏而勤劳的女儿
我们眼看着女儿在成长,有成就,心上得意。可是我们的“尖兵”每天超负荷地工作——据学校的评价,她的工作量是百分之二百,我觉得还不止。她为了爱护学生,无限量地加重负担。例如学生的毕业论文,她常常改了又责令重做。我常问她:“能偷点儿懒吗?能别这么认真吗?”她总摇头。我只能暗暗地在旁心疼。
《我们仨》读后感14一、古驿道上的相失
读罢这本回忆录,我只能承认自己被此书简洁而沉重的语言深深打动并流下了眼泪。但我说不清楚这眼泪究竟是为这个温馨的学者家庭的失散而流还是出于对古驿道上相失的恐惧。
正如书中杨绛女士所说,钱锺书先生像是陪她走过了一个万里长梦,他陪她走得愈远,她愈不忍离开。人生就如一条古驿道,每一个家庭都会走上它,然后相聚,直至相失。结局或许是阴阳相隔,或许只是中间横亘了几个大洲大洋,反正是相失在了人生边上……
杨绛女士已站在生命之塔的顶端,几欲下坠,对过去日子的缅怀却是不变的。那“围城”内外的故事,将她彻彻底底地束缚,无可救药地在对家人们的眷恋中沦陷……因而,《我们仨》的诞生绝非偶然。
二、To:Pop锺书
数不清楚你们驿站一别已有几年,只是在梦里常常会想起你还在清华时目光的炯炯有神与老来病中的窘态,二者真可谓千差万别啊,而杨绛女士也已是老态龙钟。可这应该就是人一生固定不变的轨迹吧——初始与最终总是相似的,完完全全像绕原地转了个圈。但我印象中的你总是居于生命的制高点,吴宓教授曾经称你为“人中之龙”,你还记得否?你还曾自负地批评周作人先生将“载道”与“言志”混为一谈,最滑稽的还是你那幅传遍清华课堂的《许眼变化图》,你那会儿怎么就顽皮到那地步呢?
我现在常常把你的《围城》翻出来读,那里面有着太多太多你们仨的影子。你曾和女儿阿圆开玩笑说《围城》里有个丑孩子就是她,她倒也没怎么计较,大抵是因为她那时也懂得被爸爸写进书里是幸运的。不过你一身的“痴气”也是怪别致的。你还记得解放后你们在清华养过的那只猫吗?那时你只要在夜间闻听了猫儿的叫闹,总会拿根竹竿儿孩子气地冲出去帮自家猫儿打架,妻儿因此笑你“童心不减”。
可无奈“弈棋转烛事多端,饮水差知等暖寒”,我不曾想过那一场文化的劫难给你纯洁童心带来的苍老。杨女士在《我们仨》里没有回避这段不堪回首的经历,要知道——正是它,这场可怕的劫难将你们的肉体并精神彻彻底底地压垮!你们颓然苍老,以快于正常人的速度。你们鬓发如霜,看起来像是已至期颐!可流年如水,距你们踏上那个古驿道已有多年,你早已迫不及待的登上马车追赶“丑丫头”阿圆去了,这么多年了,赶上了吗?杨女士还在后方卖力地寻找能与你们重逢的路呢,你可别笑她:你不能回我们三里河的家找找吗?
我知道:你们不会一直在那里等着她的,因为所有的家,都不过是人生旅途上供人歇憩的驿站罢了。她怕你和圆圆又伴自己做完一个凄凄惶惶的.万里长梦,最后一声不响地各自散去。那时,你们又在古驿道上相失,可怕的循环无情地光临……
三、让古驿道上的故事永远流传
“自传不可信,相识回忆亦不可信,古来正史、野史均作如是观。”钱锺书先生曾这样讽刺传记文学。可是《我们仨》里所记录的事件与感情又岂会掺假?撰书的时候,杨女士曾如是写道:“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者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也许钱先生最后叫阿圆“回家”就是为了让她看开:人生聚散有数,恰如月亮有圆有缺。如我们所看到的,她依旧在这孤零零的世上,但她已经把他们仨的故事记下来给大家分享,但愿每一位读者都会如我一样感受到他们仨握紧彼此手掌时的温情……
《我们仨》读后感15这本书我看过好多遍了,每次读都有不同的感觉。那种感觉的不同,大抵是同我的心情有关。
我以前不爱读书,爱“读人”,所以很孤陋寡闻,直到博一那年的生日才第一次知道这书,因为一一给我准备生日礼物,给我两本书让我二选一,我选了另一本(我已不记得书名,但根据零碎记忆搜索一通,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知道了这一本。但是心想一一选的书,一定是好的。那本书我看完后,转送给花苑老板,一是以为我在花店兼职可以与书相伴,二是觉得好书放在公共的地方,如果能安慰到更多读者,那么这是极好的发挥了它的价值。当然我在花店只待了一周,这是我未曾料到的。
而这本《我们仨》则一直停留在脑海中,想着我什么时候一定要读一读。但是我现在也想不起来,第一次读是什么机缘了,只是读完后感觉很戳心窝子,不是戳哭的那种,而是扎扎实实在心里的感觉。第二次读完,就可以面露喜色了,感觉真是神仙眷侣。第三次读完就处于憧憬状态了,想着是不是有朝一日,我也可以找到一个能和我如此合拍的伙伴。憧憬完也就忘了,直到昨晚又拿起来。
因小产住院至今,我一直想写我的老公。可是又怕我这种感情的倾泻引起他的倾泻,如果两人都由此转入悲伤的气氛,那不是我想要的。可是我骨子里的`悲伤虽然总是被无穷的快乐掩盖,但是从缝里溜达出来的时候,还总是让人大吃一惊。所以我一直纠结。写吧,担心记录下不妥当的东西,不写吧,担心自己忘记。我的记性,本来就不够好,现在还更差了。
昨天老公拿出这本书给这几天沉迷于《南渡北归》的婆婆,说,“妈这本书也很好看,要不你看这个吧,你看的那本太厚了,看到何年何月了得(dei,三声)”,婆婆依旧沉浸不搭理他的好意,我则拿过来,一瞬间想要重温书中的那种“感觉”。
这次读来,感觉却是不一样了,因为隐约窃喜,我也遇到了我的意中人,他没有脚踩什么神器,却瞬间出现在了我的眼前,他没有什么傲人的才华,却单纯靠谱能干,是比我厉害的人。不能写了,我开始描述我老公的话,现在已经可以说好几天几夜了。
说到窃喜,这种感觉自遇到老公以来常有。我虽对他的许多三观也好、行为也罢经常嗤之以鼻,但我每次想来想去,都觉得自己是极稀罕他的。读后感·我觉得他有趣极了。但是他自己并不这样认为,他觉得自己是极为普通的一个人,只是在我面前被我的滤镜一过滤,怎么都是我爱的形状。他对这一点也极为开心,觉得我也是那个他一直在寻觅的爱他的人。
我们也像书里一样,做些寻常夫妻一起做的事,但也有不同。比如我看到杨绛和钱钟书两人互为学术伴侣时,想起我俩每次都将“学术交流”变成“以学术为引的吵架”,不由扑哧一笑。也想起如同所有夫妻一样期待新生命的降临,并各种畅想我们三的生活,最后却突然迎来孩子的离去,我们俩还是我们俩。
比起生命的完美,总是多那么一点点遗憾。但是又很庆幸的是,在不幸降临的时候,老公陪在我的身边,无微不至的照顾我,让我感觉这种不幸带来的感动,又成了一种无法言说也不敢承认的幸福。
包含这种幸福在内的各种由我老公赋予的幸福,常常给我写作的灵感,这种感觉不同于情绪波动刺激出的表达欲,而是一种电充满后的放电。是我喜欢的那种寻常夫妻的快乐和甜蜜。但我又觉得少点什么东西,因为现在写的话,只能写《我们俩》,而绝对写不出《我们仨》、《我们四》、《我们五》,所以我想再等等。